bob怎么存钱
你的位置:bob怎么存钱 > 新闻动态 >
台积电泄露内部信息,揭开美国制造回流内幕,美正走向一条不归路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5:56    点击次数:81

台积电在美国建厂的事,从一开始就闹得沸沸扬扬,大家都觉得这是美国拉拢芯片巨头的好招数,能把制造业拉回本土,顺便卡住对手的脖子。

可最近几年,一些内部消息陆续漏出来,让人看清了这背后的乱象。原来,美国想靠补贴和政策把台积电拽过来,结果工厂延误不断,成本爆表,供应链卡壳,这不光是台积电的麻烦,还暴露了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真实面目。说白了,这条路走得磕磕绊绊,美国正一步步往坑里栽。

先说说台积电在美国工厂的来龙去脉。2020年5月,台积电宣布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砸120亿美元建一座5纳米制程工厂,这直接响应了美国政府的号召。

展开剩余87%

那时候,美国正推芯片与科学法案,打算用527亿美元补贴本土芯片业,台积电后来申请到66亿美元的资助。表面上看,这笔买卖划算,美国能减少对台湾芯片的依赖,还能提振本土经济。台积电也觉得有机会扩展市场,顺便避开地缘风险。

到2022年12月,台积电又加码,说要再建第二座工厂,总投资拉到400亿美元。2025年3月,更是放出大招,计划总投资1650亿美元,包括三座晶圆厂、两座先进封装厂和一个研发中心。

这规模在历史上都算得上最大外资投入,美国政府乐得合不拢嘴,预计能带出4万个建筑岗位和上万高科技职位。

可内部消息一漏,画风就变了。台积电高层在各种场合吐槽,工厂建设延误严重。原计划2024年投产,结果推到2025年上半年。第一座厂好不容易开始小规模生产4纳米芯片,供应给苹果和英伟达,可良率和效率远没达到台湾水平。

为什么延误?供应商那边先顶不住了。至少五家台积电的供货商推迟了设备交付,原因包括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暴涨,还有工人短缺。凤凰城那地方,沙漠地带,建厂本来就费劲,土地租金贵,人工是台湾的几倍。

本地技工不够用,台积电从台湾调人过去,2023年6月还额外派了上千人帮忙加速。可这些台湾员工一到,就发现文化不对路,美国工人不爱加班,工会谈判没完没了,培训起来也慢。

结果,建设进度一拖再拖,第二座厂原定2026年投产,现在估计得等到2028年,第三座更遥遥无期。

成本问题更扎心。内部文件显示,美国厂的支出超出预算四到五倍。土地、人工、运输全线上涨,原材料还得从海外进口,关税和物流费加一块,生产效率拉不上去。

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早几年就说过,美国芯片制造成本比台湾高50%,这会让芯片价格涨,普及慢下来。

果然,2025年上半年,亚利桑那厂的年报显示亏损143亿新台币,对比台湾厂的盈利,差距明显。供应链也成瓶颈,厂商抱怨材料交付延期,库存积压。

2024年6月,一些供应链伙伴公开发牢骚,说运输费高得离谱,工会罢工还堵路。台积电内部评估,美国的监管环境太复杂,每步都要批许可,时间是台湾的两倍以上。环保、安全标准层层叠加,供应链不成熟,芯片厂建起来像拼积木,缺一块就卡住。

这些内部消息怎么漏出来的?部分来自媒体报道和高层访谈。2023年7月,台积电高管在发布会上承认延误因技能工人不足。

2024年4月,供应商延误的消息见诸报端,尼克亚洲报道说,台积电和英特尔的项目都受累,重建美国半导体供应链比想象难多了。甚至有员工内部监控发现异常,牵扯到技术外泄,但那主要是台湾本土的事,跟美国厂延误不直接挂钩。

可这些曝光加一块,就把美国制造回流的内幕扒得干干净净。美国想通过芯片法案和关税逼企业回流,表面风光,实际隐患一大堆。制造业空心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人才缺口大,基础设施老化,供应链还得靠进口。

台积电的例子证明,钱砸下去不等于成功,高成本和低效率会让企业犹豫。三星和英特尔在美国厂也遇类似麻烦,2023年三星推迟了得州厂的生产,英特尔2024年延误了俄亥俄项目。

全行业看,芯片短缺从疫情开始就没停过,美国想自给自足,可全球分工已成定局,强行拉回本土,只会抬高价格,伤到下游企业。

再深挖,美国这条路为什么像不归路?首先,地缘政治因素。美国拉台积电过来,一方面是为自己芯片安全着想,减少对台湾依赖;另一方面,是想牵制对手,限制技术扩散。

芯片法案明文禁止补贴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28纳米以下先进制程,这直接卡了台积电的全球布局,因为大陆市场占它营收大头。

台积电得在政治夹缝里求生,切断部分大陆合作,收入受影响。可美国本土环境不给力,劳动力文化差异大,本地人不适应台积电的军营式管理,台湾员工抱怨美国人傲慢,工作不匹配。

结果,培训成本飙升,生产力上不去。2024年调查显示,美国半导体人才短缺30万,大学系统虽有亚利桑那州立等在发力,可短期内补不上缺口。

其次,经济现实摆在那。全球芯片需求爆棚,AI和云计算拉动,可美国厂的产能爬坡慢。台积电2025年计划在亚利桑那实现2纳米制程,但内部评估风险高,境外供应链建起来难。

材料成本涨35%,进口化学品清关手续繁琐,海关延时放行。相比台湾的新竹科学园,美国凤凰城集群刚起步,供应商迁移慢,生态不完整。

美国监管多层审批,环保法和工会法掣肘,建厂周期长,回报不确定。台积电虽获补贴,但长远看,高成本会蚕食利润。

2025年1月,台积电CEO魏哲家在大学活动上说,延误因合规复杂和本地法规,供应链中断加剧问题。这话一出,等于承认美国环境不利于先进芯片落地。

更广看,美国制造业回流是个系统工程,不是砸钱就能行。过去几十年,企业外迁是为省钱,现在回流得面对高工资、高租金、高关税。

芯片业尤其敏感,精密设备一耽误,整个链条崩。台积电美国厂虽已小规模产4纳米芯片,但年产能远低于台湾,供应苹果和英伟达的订单得优先本土,可整体效率低。

2025年二季度营收虽超300亿美元,但风险报告列出一堆:境外供应链难度、生产力维持挑战。供应链伙伴跟随建仓,可材料涨价和罢工频发,仓库货物堆积。

相比,大陆南京厂盈利高,凸显差距。美国想靠台积电提升竞争力,可忽略了基础问题:人才缺口、基础设施落后、空心化顽疾。产业依赖进口,公路老化,桥梁维修绕行,效率打折。

长远,美国这条路风险大。芯片价格涨,会传导到手机、汽车、AI设备,消费者买单。企业如苹果、英伟达虽确认用亚利桑那芯片,但延误可能推高成本。

地缘上,美国想分散风险,可台湾仍占台积电90%先进产能,硅盾变靶子。中国大陆芯片业虽受限,但本土化加速,美国强推回流,反倒可能刺激对手自力更生。

台积电在日本和德国建厂,分摊压力,可美国项目暴露最多问题。内部消息显示,台积电正移除中国设备避险,顺应美国压力,但这加剧供应链分裂,全球分工受损。

结语:

说到底,美国制造回流听起来豪气,可内幕是成本失控、延误不断、效率低下。台积电的经历像镜子,照出美国制造业的真困境:空心化没解,补贴治标不治本。

走这条路,短期繁荣假象,长远隐患重重。企业夹在政治和市场间,消费者面对涨价,行业面临重组。美国要是继续一意孤行,恐怕真会栽跟头,步入不归路。

毕竟,全球供应链不是说改就改,得尊重经济规律,不然只会自食苦果。

发布于:河南省

上一篇:恒指期货夜盘收涨0.01%
下一篇:没有了